由我所張金霞研究員主持完成的“食用菌品種多相鑒定鑒別技術體系”項目,2004年6月26日通過農業(yè)部組織的專家鑒定。來自中國農業(yè)大學、武漢大學、農業(yè)部作物品種質檢中心、中國科學院微生物所、中國普通微生物菌種保藏管理中心、中國微生物農業(yè)菌種保藏管理中心、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等單位的專家及農業(yè)部種植業(yè)管理司、市場與經濟信息司、中國農科院科技局的領導等,聽取了課題組的研究報告,審查了技術檔案,一致認為,該研究設計方案合理,研究方法正確,試驗數據翔實可靠,研究成果居國際先進水平。該成果對《種子法》的實施、提高食用菌育種水平、保護知識產權、促進我國食用菌產業(yè)的進一步發(fā)展具有重大意義。該成果首次提出了食用菌栽培品種多相鑒定鑒別并將技術系統化,將體細胞不親和性(拮抗)、蛋白質(同工酶)、DNA指紋(RAPD、IGS、ISSR)多相技術綜合應用到食用菌栽培品種的鑒定鑒別,形成了多相綜合鑒定鑒別技術體系;闡明了側耳屬6個主要栽培種菌株間體細胞不親和性、同工酶、DNA指紋之間的相關性,從蛋白質和DNA水平證明了拮抗反應在側耳屬菌株鑒別中的準確性和實用性,為食用菌菌種管理提供了簡捷有效的鑒定鑒別技術方法。同時,明確了我國栽培平菇的近緣種及其分類地位,澄清了誤用名和同物異名;發(fā)現微衛(wèi)星序列(ISSR)廣泛存在于食用菌中,該研究用自行設計的引物進行了食用菌品種鑒定鑒別,證明ISSR是目前香菇栽培品種鑒定鑒別中分辨力最高、穩(wěn)定性最好的DNA分子標記;在多相技術研究的基礎上,提出了食用菌栽培品種鑒別的“分辨力”概念,并應用統計學分析方法使鑒定鑒別結果數字化,篩選出了香菇品種多相鑒定鑒別技術的最佳組合,對促進香菇出口和產業(yè)發(fā)展提供了具體的技術支撐;首次應用IGS2-RFLP對白靈菇和杏鮑菇栽培品種進行了鑒定鑒別,提出了IGS2-RFLP圖譜可以作為白靈菇和杏鮑菇栽培品種的“分子身份證”,具有極大應用價值,為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白靈菇優(yōu)良品種保護提供了技術支撐,并為開展食用菌分子育種奠定了基礎。 (中國農業(yè)科學院資源區(qū)劃所微生物室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