村民正在向菌棒內注水
俗話說:“男怕入錯行,女怕嫁錯郎。”對于通化縣大泉源鄉(xiāng)新設村人多地少的實際情況,農民光靠種大田,每年只能收入幾千元錢,而在村支書的帶領下,搞起食用菌生產,選對了致富項目,農民的腰包一下鼓起來了。
選對致富項目 村民富了
1999年,村支書劉志軍開始研究種植食用菌,實驗成功后,他開始逐漸的投入生產。為了帶動村民致富,他號召村里黨員帶頭發(fā)展食用菌。
發(fā)展食用菌必須有大棚,建大棚需要大量資金。劉志軍拿出自己多年的積蓄,又向銀行貸款,只籌集到100多萬元。他號召黨員籌集資金,9名黨員把家里的積蓄和修路占地補償款全部拿了出來,總共籌集230萬元。
2010年,村集體收入實現80萬元,村民人均收入達到6500元。劉志軍選對了致富項目,他富了,把村民也帶富了,昔日的小山村,摘掉了貧困的帽子。
效益比種苞米提高幾十倍
談到投資種植食用菌,劉志軍說,當地的山區(qū)自然氣候條件好,香菇品質高。村里提出打造香菇種植產業(yè)基地后,縣鄉(xiāng)黨組織給予很大支持,縣鄉(xiāng)領導親自幫助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,幫助協(xié)調解決貼息貸款。
怎樣才能把全村農戶帶動起來共同致富,成為他新的目標和追求,他下決心要把全村種植食用菌業(yè)做強做大。為此,他到外地考察,聘請食用菌種植專家來村里辦培訓班,以黨員為骨干吸收村民,成立了食用菌種植專業(yè)合作社。新設食用菌種植園區(qū)2011年發(fā)展的主要品種為香菇,整個項目一年內可帶動經濟發(fā)展1800萬元,可使農民增收900萬元,新設村農民人均增收7500元,比原來一家一戶種植苞米效益提高幾十倍,可安排300-400人長期就業(yè)。
100多名村民到園區(qū)打工
9月29日,記者參觀了村食用菌種植基地,在原來農戶種苞米的土地上,一排排標準化塑料溫室顯得很有氣勢。走進一個大棚,一名農家婦女身穿工作服,正在給菌棒注水,棚內由于陽光照射非常溫暖。干活的婦女是村里來合作社打工的農民。現在,像她這樣來食用菌種植基地打工的村民有100多人。
說起下一步的打算,劉書記介紹,現在村里已經建立了公司加專業(yè)合作社模式的香菇種植產業(yè)化基地,9名黨員已經帶動幫扶46戶農民走上了致富道路。再經過兩年發(fā)展,菌棚數量要實現全村330多戶人家一戶一棚,力爭形成東北地區(qū)食用菌生產批發(fā)集散地,通過規(guī)?;⒓s化發(fā)展,進一步增強拉動和幫扶功能,使全村每一個家庭都能更快地富裕起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