菇房選擇
雙孢菇不需要光照,凡能保濕保溫、通風避光(允許有少量的散射光)的場所均可栽培,床架寬度一般為1.5米,距墻1米,兩床之間留30至60厘米,長度由菇房而定,一般層數(shù)為2—3層,每層間距60至80厘米,走道寬不少于50厘米。菇房應保持清潔無雜物。
備料與發(fā)酵
備料:以栽培100平方米面積計,需要稻草或麥草2000至3000公斤,畜禽糞1500至1750公斤、尿素15公斤、豆餅或油渣20公斤、過磷酸鈣50公斤、石膏粉50公斤、石灰15至30公斤。
建堆與一次發(fā)酵:建堆前3天先把麥秸預濕,同時加入2%石灰,然后一層草料一層畜禽糞進行堆制。畜禽糞要打成糊狀并將尿素拌入,料堆寬2米,高1.8米,長度不限,堆要整齊,邊要垂直,堆頂為龜背形,料堆水分為75%。料堆溫度每天測2—3次,最理想的溫度為70℃—78℃。約7天后,進行第一次翻堆,并把過磷酸鈣均勻加入,復堆改為寬1.8米,高度不變。約6天后進行第二次翻堆,并把石膏均勻加入,這次應適當調(diào)整水分,水分不可過多,寬度縮為1.6米,高度不變。第三次翻堆時,結(jié)合料干濕情況決定是否加水,含水為68%,此時應測pH值,偏低時要用石灰或石灰水進行調(diào)節(jié)。每次開始翻堆應在料溫往下降時。具體的翻堆次數(shù),還應根據(jù)料堆溫度等情況靈活掌握,一般為4—5次,20天左右結(jié)束。
二次發(fā)酵:用蒸汽升溫效果最好,即將培養(yǎng)料運到經(jīng)嚴密消毒、殺菌的菇房內(nèi),由上到下平鋪到床架上,讓室溫達到57℃,料溫達到58℃—60℃,保持6—8小時,然后料溫降至55℃,保持12小時,以后每天降2℃—3℃,8—10天降到28℃以下即可播種,發(fā)酵好的培養(yǎng)料有香味,草料一拉即斷,糞草均勻,料疏松,水分65%—68%,pH值7.5—7.8。
播 種
將發(fā)酵好的料直接運到菇床上,攤開壓實20至25厘米厚,在室內(nèi)二次發(fā)酵的溫度降到28℃左右時即可播種,可采用混播,每平方米播500克裝菌種兩瓶,其中3/4到料內(nèi),1/4撒表面。也可采用穴播:行、株距為10厘米×10厘米,穴深10厘米以上,將大部分菌種播入穴中,少部分撒在表面壓實,菌種和培養(yǎng)料緊密接觸,用種量同上。
播種完畢,用塑料薄膜覆蓋,噴0.5%甲醛進行環(huán)境消毒,24小時后稍通風換氣,排除藥味即可。播種,3天后通風,每天室內(nèi)要有新鮮空氣;溫度控制在22℃—26℃,空氣相對濕度85%—90%。一般15天左右,當菌絲長至2/3時,即可覆土。
覆土及出菇
覆土:土質(zhì)選擇地表層以下20至30厘米的粘土,挖土暴曬后粉碎成直徑為0.8至1.5厘米的顆粒,再混合加入15%粉煤灰,1%—1.5%的石灰,然后用10%甲醛和1%DDV噴灑,用塑料膜覆蓋2天后翻動土粒去除藥味即可覆土。
覆土要求:有很好的持水性和通氣性,pH值7.5—7.8。覆土厚度為3至3.5厘米,一次性把土全部上夠,整平,此時水分掌握在一抓成團、落地即散為宜。在以后的3—4天內(nèi),把床土逐漸調(diào)成飽和狀,但不要讓水分漏入料中,約一周左右菌絲長出土面,當菌絲長出土面50%時,要進行耙平(搔菌),耙平深度以離培養(yǎng)料0.5厘米為宜,耙平要細、要平,這有利于出菇整齊,3天后室溫應降至16℃,促使子實體形成。
出菇:此階段要求空氣相對濕度為90%—95%,溫度16℃左右,料溫不能超過18℃。當覆土表面或土層下形成米粒大小的白色子實體時,若干燥,需要噴水時,一定要輕噴,量要小,霧滴要細,或只向空中和墻壁噴水。當子實體長到黃豆大小時,稍微加大噴水量和噴水次數(shù),據(jù)出菇的密度,菇多多噴,菇少少噴。采菇高峰期一般不噴水。每次噴水后應立即進行室內(nèi)風循環(huán)。
采 菇
當菌蓋的直徑達2厘米以上時,可根據(jù)不同的等級標準進行采收。每個周期可采4—5潮,每潮菇可連續(xù)收8—10天,約經(jīng)5天左右下一潮菇即可采收。每收完一潮菇后要進行清床,并把采菇留下的孔洞用消毒的覆土補平,重噴一次水,促進轉(zhuǎn)潮。
每個生產(chǎn)周期為2—3個月,出菇結(jié)束一個月前即進行下一周期的料發(fā)酵。出菇結(jié)束后即清理出陳舊的培養(yǎng)料,并遠離菇房,此培養(yǎng)料可作為優(yōu)質(zhì)的有機肥還田。然后進行菇房的徹底消毒,開始下一個生產(chǎn)周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