溫州瑞安市城區(qū)南門三期安居街38號店,“高長發(fā)”茯苓糕那熟透了的米香味已在瑞安街坊飄揚了百年之久。它以即做、即蒸、即賣方式保證柔軟口感,深受市民歡迎。近日,其制作技藝列入溫州市非遺名錄。
茯苓糕相傳其前身為“潮糕”,是皇帝上早朝前,大臣們等候在朝房里吃的糕點,因而諧音稱之為“朝糕”。晚清時期,瑞安硐橋頭邊的糕點名師高長發(fā)把“潮糕”加以改良,摻入茯苓粉,使其更加美味,并改名為“茯苓糕”。經(jīng)高長發(fā)首創(chuàng)后,茯苓糕至今已歷150多年,傳承了四代。第二代傳承人是高培珍(1866—1956),第三代傳承人是高勁松(1937—2005),第四代傳承人是高其娜,少時隨父學藝,如今是該技藝的瑞安市級非遺傳承人。
茯苓糕以中藥茯苓入糕,有養(yǎng)顏益壽、祛風祛濕、清肺抗疲勞等功效,食用價值和保健價值顯著。其為長方形,長8厘米,寬6厘米,外表雪白有條紋,蓋上約1厘米見方的紅字“高長發(fā)”,十分美觀,可以講是“秀色可餐”。
高其娜告訴筆者,茯苓糕的制作工藝十分復雜,各個環(huán)節(jié)和時間要把握準確無誤,才能保證正宗傳統(tǒng)的技藝和口味。在制作前一天,首先要用非常純正的糯米、粳米、秈米為原料,按祖?zhèn)鞅壤M行搭配,并用水浸泡透后,再將米晾干,磨成粉待用。第二天用溫水將粉攪拌,加入適量的蔗糖揉成主料,并篩成細細濕粉,濕度要適當。篩后的濕粉,捏緊會成塊,手松會散開為最好。
在做成糕胚前,備好模具(木格),先在模具(木格)加一層底濕料粉,整理平整。后加入餡料。餡料由黑芝麻、細蔗糖、紅綠瓜、葡萄干、冬瓜條混合絞細,再加入少量的中草藥茯苓粉攪拌均勻做成。餡料放好后,再在上面加一層濕粉,使餡料正好在中間位置,經(jīng)整理平整后,再加上一層極細的濕粉。高其娜說,這一層極細濕粉是關鍵,這樣蒸出來的茯苓糕才好看。
最后是用專用器具橫刀彈壓出特有條紋,并切割成型。做成糕胚后,把模具(木格)連同茯苓糕糕胚放入大蒸籠中蒸15分鐘后出籠,加蓋紅字“高長發(fā)”印章,其外觀晶瑩剔透,芳香四溢。高其娜說,“高長發(fā)”茯苓糕特點是做好后潮而不粘,松而不散,韌而不堅,滑不粘牙,滿足食用者純天然的味覺和視覺上的享受。
日前,筆者在茯苓糕店內(nèi)采訪時,茯苓糕未上鍋蒸就有不少居民前來詢問購買。據(jù)悉,上月瑞安玉海文化美食節(jié)時,“高長發(fā)”茯苓糕攤位本來是以展示為主的,但第一天帶去的700塊茯苓糕,不到1小時就被搶購一空。第二天就做了2000塊茯苓糕,也只賣2個小時不到,就斷貨了。
慕名而來的不僅是瑞安市民,前不久,一位溫州80多歲老人,專門要孫子到瑞安尋找“高長發(fā)”茯苓糕,回憶小時在瑞安品嘗過的味道。一位臺灣來的老人吃了后,更是連聲贊賞,說還是正宗的老瑞安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