農(nóng)歷7月是野生紅菇生長的高峰季節(jié)。一場雨水過后,紅菇便像雨后春筍一般冒出土壤。8月3日凌晨,天還沒亮,筆者跟隨家住朱口鎮(zhèn)凹頭村的村民丁大叔,便挎起竹籃,拿著長柄鐮刀,帶著高亮手電筒,穿著長褲長袖、高筒雨鞋,從家里出發(fā)了。
走過崎嶇的山路,穿過密密的叢林,來到了一片深山老林。潮濕而又新鮮的空氣撲面而來,掉落的樹葉在地面鋪起厚厚的一層,踩上去感覺猶如走在松軟的地毯上一般,隨著腳步發(fā)出“吱吱”的聲響。
丁大叔告訴筆者,這是紅菇最“愛”的地方。采紅菇是一門技術活,因為它們多數(shù)都被枯樹葉覆蓋,先要拿鐮刀的木柄,輕輕撥開枯葉,才能看清是否有紅菇。接下來的采摘更有講究,為了保證紅菇完好無損,不影響賣相,不能用手直接采摘,而是要用鐮刀刃將紅菇和其土壤一并取下。
3個小時過去了,丁大叔的竹籃里已經(jīng)裝了滿滿的一大籃子。大叔說道“采紅菇的人太多了,我半夜12點多就要上山,等紅菇長出來。采菇不僅要起得早,還有一個祖?zhèn)鞯?lsquo;秘密’,紅菇稀有,但生長點往往相對固定,如果這些生長點被人知道后,采菇人會秘密前往采集,所以自己心里有底都不會對外宣傳。不少紅菇生長點都是家族秘密,一代代傳給子孫,不外傳的。”
筆者發(fā)現(xiàn)丁大叔并不是所有紅菇都采,好奇詢問。丁大叔說:“并非所有紅色的菇都是紅菇,必須要認真的辨別。因為很多紅色的菇,長相與紅菇相似,但是可能是有劇毒,若不認真辨別,很有可能就會造成生命危險。真紅菇頂部中央是深紅色或者暗紫色,比傘蓋四周顏色略深一些,并有橫皺紋,菌蓋腹面菌褶密均勻,呈淺灰藍色,菇腳矮圓不空心”。
紅菇采回來后,丁大叔沒片刻休息,拿了塊干布,小心翼翼的將紅菇上的枯葉擦掉后,便放在一個圓竹篩上,另一個圓竹篩里擺滿了正在風干的紅菇。干紅菇營養(yǎng)價值更高,便于保存,放在通風干燥的室內(nèi),能夠保存很久。一斤新鮮的紅菇曬干后只有一兩干紅菇,丁大叔說,如今森林遭到砍伐,許多土壤遭到破壞,很多地方都已經(jīng)不長菇了,再加上上山容易遭到馬蜂、蛇、野獸襲擊等危險,因此每年紅菇的價格都在上漲,目前已經(jīng)賣到了800-1600不等。然而,也就是其昂貴的價格使得前往采摘的人絡繹不絕。
今年農(nóng)歷7月份起,丁大叔只要沒下雨便出門忙著采菇。運氣好的話,一天可以采到3-4斤新鮮的紅菇,去年銷售紅菇就為丁大叔家增加了1萬元的額外收入。丁大叔一家及凹頭村村民們都十分感恩大自然的“饋贈”,每次采過菇的地方盡量不去破壞它原始的土壤環(huán)境,以保證來年的豐收。
在泰寧,至今還流傳著紅菇蒸蛋、紅菇燉雞、紅菇煮粉干等名肴。據(jù)了解,葉蓋全開并有破裂的紅菇,是已經(jīng)“開傘”過的菇,用來煲湯極好味美甘甜;未開傘的紅菇口感滑嫩食來無渣;葉蓋半開型如單車搖鈴的紅菇,屬上等紅菇,清香美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