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產(chǎn)關注四要點
溫度
冬季天氣寒冷,保溫是關鍵。大部分中低溫食用菌品種,應該保持在5℃-18℃的溫度條件下進行管理。菇棚北墻要盡可能厚或中間添加保溫材料,以防北風降溫;溫室和塑料大棚夜間盡可能采用厚稻草簾或保溫被來保溫;陽畦菇床上的薄膜除采菇或者通風換氣時須揭開外,其余時間都要罩緊。采取以上措施后,棚內溫度能提高5℃-10℃,可保證食用菌在寒冷的冬季仍能正常出菇。
冬季氣溫低,菌絲和子實體生長緩慢,呼吸強度低,食用菌出菇量少,還需有升溫措施, 創(chuàng)造適宜的生長條件。一種是采用火墻間接給菇棚升溫;另一種是通過熱蒸汽、塑料管直接給菇棚加熱等方法。
水分
食用菌水分管理一般包括兩層含義:一是培養(yǎng)料或菌棒的含水量;二是菇棚空氣相對濕度。
菌棒補水技術。一般袋栽食用菌經(jīng)發(fā)菌或出1-2潮菇以后,菌棒失水較多,這時就需要補水。使用注水器刺入菌棒內,借助水泵的壓力使菌棒在短時間內吸足水分。
菌棒補水要注意:
補水前應對菇棚大通風,同時提高菇棚溫度,使菌棒菌絲恢復生長活力;補水溫度盡可能與菌棒內部溫度一致;補水量控制在補水后菌棒重量為原菌棒最初重量的80%-90%。
菇棚的空氣相對濕度管理。菇棚空氣相對濕度應控制在85%-95%之間。菇棚的空氣相對濕度大于95%,溫度過高時,則容易引起病原雜菌滋生,導致病害發(fā)生,要及時加大通風,降低濕度。當菇棚相對濕度長期小于70%時,子實體生長過程中獲取不了空氣中的水分,會影響子實體發(fā)育,產(chǎn)量降低,質量下降,需要及時補水增濕。
補水增濕要注意:
水溫盡可能與菇棚溫度一致,不要用寒冷的水;水盡可能不要噴在菇體上,特別是在原基、菇蕾期;補水后,如發(fā)現(xiàn)菇體上有水珠應盡快通過加強通風管理去除,否則會給細菌繁殖創(chuàng)造條件,在菇體上形成病斑;冬季下霜期盡量不要噴水,可以向地面噴水,以保持空氣濕潤。
空氣
注意通風換氣,避免寒風襲擊。菇蕾發(fā)生后,呼吸旺盛,如果空氣不流通,二氧化碳沉積過多,會抑制子實體的形成與生長。通風換氣可增加菇棚的氧氣含量,但是棚外的冷空氣隨之會侵入棚內,從而降低菇棚的溫度。因此冬季應該在保證棚內氧氣夠用的前提下,盡可能做到適量通風換氣。通風換氣應在氣溫較高的中午前后進行,宜采用短時間小通風的方式,時間為20-30分鐘。進出棚內操作時,應從棚的南側進出,防止干冷的寒風襲擊。
光照
大部分食用菌品種的出菇階段需要散射光刺激,少部分品種需要有較強的散射光,才能使子實體原基分化,極少部分品種在完全黑暗的環(huán)境中也能形成子實體(如雙孢蘑菇等)。這就需要根據(jù)品種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光線調控方法,主要措施有:打開通氣孔及進出口;將棚南面邊緣草簾卷起40厘米或使用較薄的草簾等;開燈照明,入棚操作、觀察時開燈,可基本滿足子實體生長的需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