冬季,只要解決好升溫保濕與通風之間的矛盾,食用菌就能獲得較理想的產量。
合理升溫 以平菇為例,平菇低于5℃不再生長,即使低溫型菌株如2006、特抗1號等,盡管在4℃左右不至于發(fā)生生理性病害,但也需要10℃以上的溫度才能長得好。因此,冬季生產中的升溫與保濕,便成為至關重要的管理任務。一般溫度的提高通過日光增溫、棚內生火爐等方式即可解決。但生火爐增溫時,大多數菇農常怕 “跑了熱氣”而密閉菇棚,結果導致通風嚴重不良,二氧化碳積聚,濕度居高不下,在產生畸形菇的同時,也會引致某些浸染性病害的發(fā)生。生產中常見的茶花菇、拐棍菇、菜花菇等均因此而發(fā)生,一些浸染性病害如腐爛病等,也與通風不良、濕度過高有著密切的關系。解決辦法:自然條件下,晴好天氣時,上午10時后開始通風,至14時左右結束。從棚內上方拉一層遮陽網或黑色薄膜,揭開草苫后日曬增溫,令熱量進入而將直射光擋住。通風過程中會有不同程度的降溫,風量只要不是過大,有時反而對出菇和子實體發(fā)育有一定的促進作用。有條件的可安裝水溫空調,既可有效調溫控溫,又因該設備可對菇棚吹出循環(huán)風而使棚內空氣清新,避免了因通風不良發(fā)生的各種問題。
適度保濕 適當的基料持水和棚內的空氣濕度,統(tǒng)稱為水分,生產中一般分別調控在63%和85%~95%,如此才可能保證菌絲和子實體的正常生長。但是,水分只是食用菌生長的條件之一,并非唯一因素,尤其子實體生長期間,適量的通風是不可少的。而通風與濕度的保持是一對實際存在的矛盾,通風則降濕。實際上,一定條件下,如冬季中午時分,因適當通入高于棚溫的空氣,可使棚溫略微升高,并因此引發(fā)棚內水分的蒸發(fā),使此時的濕度有所升高。理論上要求的保持90%左右的空氣濕度并未要求濕度達到恒定狀況,如同變溫可刺激出菇一樣,一定的濕度差有時還會有促進出菇的作用,并且,在濕度相對偏低的情況下,還可抑制某些病害的存活和生長,但應根據子實體的不同階段,將濕度差控制在10%~20%,才能取得比較理想的生產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