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處閩浙蘇三省交界處,常住人口不過三百戶人家,因?yàn)榛ü?,過上豐衣足食的生活,村里的花菇交易市場引來鄰省客商,還擁有了一個動聽的名字——“花菇村”。
6日,記者來到福建浦城縣富嶺鎮(zhèn)圳邊村,卻沒有見到想象中花菇市場車水馬龍的熱鬧場面。見我們神情疑惑,圳邊村村支書鐘奕亮笑著說:“你們來的不是時候,每年農(nóng)歷十月份到來年二月份才是交易季節(jié),現(xiàn)在花菇還沒長出來呢!行情好時,來自本地及浙江、江蘇兩省的客商每天都有幾百人,擺在村道兩旁的香菇攤子能排到1000米外,光是濕菇一天就能賣出一萬斤。”
走訪中,我們偶遇正在地里查看菌筒的葉秉龍,他是村里的花菇種植大戶,種花菇已逾30年。靠小小的花菇,葉家蓋起了一棟三層樓高的小洋樓。去年,僅花菇種植一項就有90000元入賬。
鐘奕亮告訴我們,上世紀(jì)80年代,圳邊村種的是水菇,那時一公斤只賣0.05元,因?yàn)槔麧櫸⒈?,有的種植戶還賠了本。直到上世紀(jì)90年代初,聽說花菇市場行情俏,鐘奕亮從浙江引進(jìn)花菇種植,敢吃“螃蟹”的四戶村民當(dāng)年每家凈賺五六千元,由此迅速掀起村里種花菇熱。1993年,全村年產(chǎn)花菇200多萬筒。如今在圳邊村,包括葉秉龍在內(nèi),有300多戶人家種花菇,并為這個有2114人口的村子帶來了可觀的收益。2011年,全村產(chǎn)花菇400多萬袋,凈賺300多萬元。
“花菇對生長環(huán)境很‘挑剔’,我們村的自然條件十分適合花菇種植,生產(chǎn)的花菇色澤最白,口感也最好。如果政府能出臺扶持政策,幫忙拓展銷售渠道,相信我們村的花菇產(chǎn)業(yè)會越來越好!”鐘奕亮自信地說。
離開時,記者和鐘奕亮約好,待到十月花菇成熟時節(jié),一定再來圳邊村,親眼看看他口中那些長得像向日葵卻色澤如白雪般美麗的花菇。(李思敏 吳文瀟 吳勇君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