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第一次嘗到云南的山珍海味,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。土雞燉青頭、雞樅,火腿燉青頭、雞樅的清香味和炒牛干的鮮香脆嫩等,我呆三天成為必點必嘗的主食。”
王欣回憶,之后她除經(jīng)商到昆外,還在吃菌季節(jié)抽出時間到云南,并邀約在滇朋友到多個盛產(chǎn)野生菌的縣市和鄉(xiāng)鎮(zhèn)一起品嘗野生菌。
由于從品嘗到愛好云南菌,她的商貿(mào)已從茶葉擴充到云南菌,特別野生菌鮮貨與干貨在上海等地的經(jīng)銷。
這次到昆,就是借助昆明農(nóng)博會采購與洽談茶葉與云南野生菌貨源供給。
據(jù)其透露,她目前僅云南野生菌干貨每年在滬的銷售已達量已達5噸左右,銷售額今年突破500萬元。
不少云南人并不認為野生菌是了不起的“山珍”,僅僅是雨季的時令菜,只有在需要向朋友推薦云南菜的時候,才會突然想起來,野生菌其實是個不錯的選擇,值得花些心思一說。
當然一旦到了推薦的層面,至少屬于準正式“對外宣傳”,“地方主義”思潮必然抬頭,口風一變,煞有介事極盡溢美。
稱呼菌類,不管野生還是人工培植的,云南口語中,通常只有一個字眼,那就是“菌”:野生菌直接叫“菌”,“菌”前面冠以品種,比如“干巴菌”;人工培植的,統(tǒng)稱“人工菌”,很少論及品種。有些時候,會在“菌”后面加上個“子”,叫做“菌子”。
早在幼兒時期,很多云南人,已經(jīng)開始在餐桌上接觸野生菌。一些好味道、高營養(yǎng)、高安全級別的菌子比如雞樅(正字提土旁+從,以下同)等,有可能早早就進入兒童食譜,沒有菌肉,湯總會有一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