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原輔材料:麥草或稻草等秸稈,可截長40厘米,也可整株使用;玉米芯,粉碎至3厘米以下;沼液取自正常產(chǎn)氣的沼氣池,測pH7~7.5,隨沼渣抽出后,自然瀝出的沼液,排放到水泥池中,使其自然進行曝氣,麥麩要求新鮮、無霉變。
2、基料配方:麥草(或其它秸稈,下同)3000公斤,牛糞干粉1500公斤,沼液2000公斤,過磷酸鈣60公斤,尿素12公斤,石灰粉150公斤,石膏粉40公斤,輕質(zhì)碳酸鈣30公斤,食用菌三維營養(yǎng)精素1440克(12袋)。
3、麥草預處理:可挖長寬分別為5米、3米、深1米的土池,挖出的土堆放于池邊,鋪好塑膜,將麥草投入并壓實,60公斤石灰粉逐層撒入,投完后再鋪一層塑膜并灌水,重力壓住麥草,然后往麥草中注水,分4次往麥草中補水,使之泡透。
4、牛糞預處理:鮮牛糞攤開,邊曬邊破碎,最后過2厘米篩過篩,不能大于2厘米。
5、基料建堆:發(fā)酵料垛一般建寬1~1.5米、高1.5米左右,可根據(jù)數(shù)量而定;將麥草撈出,稍瀝水至不成水線即可;除三維精素外,將其它輔料直接與麥草建堆發(fā)酵,方式是一層厚30厘米的草料、約1/6輔料,層層堆疊;第二層料鋪好后,淋入約100公斤沼液,此后每層加倍淋入,將剩余沼液淋至堆頂;對料堆噴灑適量百病去無蹤加敵敵畏混合液。
6、發(fā)酵處理:自建堆之日算起,分別滿6天、5天、4天各翻一次;翻堆的方法:提前對料堆噴水,使邊緣草料得以充分吸水;從料堆的一端開始,先將邊料取下,將堆內(nèi)高溫區(qū)料做新料堆的底部和頂部,將邊料、底料、頂料翻入新料堆的中部位置。最后一次翻堆時,將三維精素均勻噴入,并調(diào)整基料pH至8以上、含水率65%左右。
7、二次發(fā)酵:將上述完成一次發(fā)酵的基料拌勻后趁熱移入菇棚,順床基堆成大堆,關閉所有通氣孔,使其升溫和保溫,節(jié)省二次發(fā)酵時間,并減少蒸汽通入量;2天后,即可往棚內(nèi)大量通入蒸汽,使棚溫、料溫迅速同步升高,達到56℃~60℃,并維持7小時左右,之后停止加熱,使棚內(nèi)溫度緩慢自然下降,當測棚溫降至50℃左右時,繼續(xù)加熱,通入適量蒸汽,保持該溫度5天時間,一般維持6天,即可撤掉氣源,通風降溫至28℃以下時,即可進行鋪料播種。
自燒蒸汽時,應盡量采用小型蒸汽鍋爐,也可將多個油桶相接,注入水后大火猛燒,即可產(chǎn)生大量蒸汽,通過管道通入棚內(nèi),使料溫、棚溫同步。
8、上床播種:播種方法為二層料播種:床基兩邊各留10厘米左右不鋪料,床基上播菌種總量的20%左右,上鋪料厚約20厘米左右,稍壓后撒播菌種總用量的30%,再鋪一層料,稍壓實使之總厚度為30厘米左右,將剩余菌種的2/3撒到料表,手抓松料使之沉入料內(nèi),其余菌種均勻撒到料面,并隨即用木板將料面壓平。播種后,即應關閉菇棚通氣孔,使之處于密閉狀態(tài),密閉既是對通氣的暫時禁止和光線的遮擋,又是一個安靜的環(huán)境,有利于菌種盡早恢復傷處,萌發(fā)定植。
9、發(fā)菌覆土:菇棚密閉時間一般3~5天,此后逐漸打開通氣孔,保持相對濕度在75%左右,20天左右菌絲可基本發(fā)滿料內(nèi),即可進行覆土。覆土厚度一般在2~5厘米,如自制沼糠土或腐殖土材料則可覆厚3厘米左右。
10、后熟管理:覆土后約20天,料床表面即有菌絲冒出,此時,應加強溫度調(diào)控,盡量降低棚溫,使菌絲充分后熟;當料床邊壁出菇時,即可轉(zhuǎn)入出菇管理。
11、出菇管理:水分:棚內(nèi)濕度保持在85%~95%之間;溫度:9月下旬至10月份,處于雙孢菇子實體生長的適宜溫度范圍,幾乎不需調(diào)控,即可正常生長。進入11月下旬以后,應采取相應的措施保持8℃以上;通氣:要求棚內(nèi)二氧化碳濃度在0.05%左右,不要超過0.1%;光照:生產(chǎn)中可將菇棚蓋嚴,僅在操作時進入的光線即可滿足;適時采收:子實體直徑4厘米左右、包膜緊實、長速明顯降低時,即可及時采收;
12、采后管理:一潮菇采收完成后,應及時清理料床,去掉菇腳、死菇以及菌索等,覆土材料填平凹處,有條件的可澆施三維精素溶液,使菌絲休養(yǎng)生機,以利下潮菇的發(fā)生和高產(chǎn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