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的晚生品種最好進行困菌,就是讓長滿菌絲的菌袋,在培養(yǎng)架上放一段時間,使菌絲進一步強壯,是高產(chǎn)措施之一,困菌的時間就是有效積溫,即日平均溫度的累積溫度,其有效積溫400℃~500℃。如果困菌室日平均溫度20℃時需要困菌20~25天。
劃口催耳
4月中下旬,在困菌的基礎(chǔ)上就可以進行劃口、催耳。如果培養(yǎng)室不清潔,最好把菌袋用清水沖洗干凈,晾干后進行劃口。劃口的方法是:菌袋倒置,在菌袋豎向呈品字形劃“V”字形小口,口的角度為45度,角的斜長2厘米,劃口的深度為0.30~0.5厘米,口的數(shù)量為9~12個。也有劃豎口的,效果也可以。但底部不要劃口。
催耳必須在有一定濕度(80~90%)房間、大棚、溫室、野外畦子上進行,并給一定的溫差刺激。根據(jù)幾年的試驗,在野外畦子上催耳效果比較理想。做床根據(jù)地勢情況,澇地做高床,旱地做洼床,床寬1.5米,長不限。做床后先在床面進行白灰等清毒處理,然后把劃好口的菌袋隔距3 5厘米倒立擺放。菌袋上部蓋塑料薄膜,膜上蓋草簾或遮光網(wǎng)遮陰。過48小時后,每天早晚要掀開塑料膜透風(fēng)換氣,隨時蓋好。雨天要防止雨水滲漏,經(jīng)常檢查塑料膜內(nèi)側(cè)是否有水珠,沒有水珠,說明空氣相對濕度太低,要往地面灌水,保持床面濕潤。大約7~14天劃口處形成耳基。
散床噴水
待耳芽出齊時,空氣的濕度應(yīng)加大,對氧氣的需要地增加,這時要把草簾下面的塑料薄膜撤掉,直接往草簾上噴水,井水最好。等耳芽長到2厘米左右時,便可散床,床面寬為2米,過道30厘米。床面進行消毒后,要鋪絲袋子或稻草(也有鋪塑料薄膜的膜要扎眼),防止濺泥土,工作時不要碰掉耳芽,把菌袋呈品字形擺放,間距12~15厘米,每平方米大約擺放20袋左右。這時期可遮光管理一段時間,后期撤掉遮光物,也可露天管理。初期澆水要少噴勤噴,(最好選用微噴管噴水)。露天管理的要在早9時至午后4時這段時間不噴水,避開中午溫度過高時間,陰天隨時澆水都可以,如遇到連雨天,有的木耳自己會脫落。主要是雨水大,耳片朵根部分膨漲而造成,只要有一點連接的就不用往下摘,還可以繼續(xù)生長。
采收
當(dāng)耳片邊緣明顯變薄,耳根發(fā)紅時,應(yīng)及時采收,采大留小,可用刀割也可用手掰,總之一定要把鋸末子修理干凈,朵要撕開,耳片朝上擺放,不要翻動。八分干時可以隨意翻動。晾曬時要用紗窗釘?shù)暮Y子曬。當(dāng)頭茬耳子全部采完時,不要扔掉,讓其日曬風(fēng)干,等雨天自然出耳,比種白菜收入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