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季節(jié)選擇 子實體最適溫度為22~26℃。春季栽培宜選在4~5月中旬前,接種應(yīng)在2~3月;秋季可在7~8月中旬進行生產(chǎn),9~10月出耳最佳。
二、原材料選擇 棉籽殼、雜木屑、黃豆稈、稻草、甘蔗渣、蘆葦屑、玉米芯、野草等均可作栽培料;菌袋要選用聚乙烯塑料袋,長55厘米,寬15厘米或12厘米。
三、培養(yǎng)基配制
?、俑筛收嵩蛎拮褮?00份,米糠或麩皮20份,碳酸鈣或石膏2份,硫酸鎂0.3份,食糖1份,清水115~120份;②干甘蔗渣或棉籽殼100份,麩皮15份,尿素0.3份,磷酸二氫鉀0.2份,碳酸鈣或石膏2份,食糖1份,硫酸鎂0.3份,清水115~120份;③雜木屑100份,麩皮20份,食糖1份,石膏1份,尿素0.2份,硫酸鎂0.3份,清水110~120份;④先將原料攪拌均勻,及時裝袋,松緊一致,裝實不留空隙,打3~4孔,用膠布或膠紙封口。
四、滅菌 裝袋后及時放入常壓鍋灶滅菌,溫度上升到100℃保持10~12小時,保溫時溫度不可忽高忽低,還要注意切勿將鍋中水燒干。
五、接種發(fā)菌 滅菌后菌袋控制在28℃左右,放入接種室接種。一般用750克瓶裝菌種,每瓶可接20~25袋。注意無菌操作,栽培種應(yīng)在接種前消毒處理,把菌袋及接種用具預(yù)先用新潔爾滅0.1公斤加水5公斤擦洗干凈,菌種也需用新潔爾滅擦洗袋或瓶外表,再放入接種箱或接種室。把菌袋和接種工具用福爾馬林和高錳酸鉀混合熏蒸消毒3~4小時方可開始接種。接種時揭開膠布,取蠶豆大小菌種塊迅速接入并立即用膠布封口,放栽培袋菌絲培養(yǎng)室,適溫25~27℃,堆垛8~10層,上覆干凈麻袋保溫,室內(nèi)應(yīng)近于黑暗。菌絲發(fā)育階段溫度要控制在30℃以內(nèi)。接種后3~5天白色絨毛狀菌絲即可長出,7天不見菌絲需重新接種。接種后每天通風(fēng)2次,15~20天如菌絲還未長滿袋,應(yīng)揭開膠布一角通風(fēng)。30~35天原基開始形成時即可搬至野外畦床,2~3天后用小刀片在菌袋上交錯割口16~20刀,以利通氣出耳,并蓋好薄膜。
六、野外畦床出耳管理 ①耳棚要對流通風(fēng),野外耳棚“四陽六陰”濕度90~95%;②每天通風(fēng)2~3次,揭膜通風(fēng)1~2小時,氣溫高于32℃時加強通風(fēng)、畦床噴水;③長耳階段溫度超過32℃應(yīng)噴水降溫;④耳片采收標(biāo)準(zhǔn)為3~5厘米,要輕采輕放,以后減少或停噴水,采完一茬要增大通風(fēng),清除爛耳基,待割口處長出白色菌絲后增加光線,減少通風(fēng),并采取空間噴霧、畦床噴水或溝中灌水,耳芽長出后再按正常管理。接種一次一般可收4茬以上。
七、采收及加工 ①采摘時應(yīng)將耳基一起采下,割口邊長耳芽的耳基可留下;②采下的耳片及時放在太陽下曬干,雨天可用脫水機烘干,成品用雙層塑料袋包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