場地選擇 應遠離畜禽場、垃圾堆、化工廠和人流多的地方,且要求交通便利,水源充足且清潔無污染。室外栽培時,應選擇土質肥沃、疏松、排灌方便,未受工礦企業(yè)污染的土壤。
栽培管理 1.選擇菌種。應根據(jù)當?shù)氐臍夂蛱攸c,選擇適宜的栽培種類及品種,不得使用老化或受到污染的菌種,應選用健壯、優(yōu)質、抗病的菌種。2.精細管理。注意原料、菌袋和工具的衛(wèi)生。廢料不要堆在栽培室附近,并須經(jīng)過高溫堆肥處理后再用。栽培室的新舊菌袋必須分房隔開存放,絕不可混放,以做到嚴格滅菌和消毒,以預防接種感染和各種繼發(fā)感染。每次采菇后應清除栽培料上的菇根、爛菇和地面上掉落的菇體,并及時清理菇房,重新消毒。3.科學育菌。對于不同種類的食用菌,要按其對生長發(fā)育條件的要求,科學地調控培養(yǎng)室的溫度、濕度、光線和pH值等,并要適當通風換氣,促進菌絲健壯生長,防止出現(xiàn)高溫高濕的不利環(huán)境,在菌種選擇、培養(yǎng)料配比,堆料發(fā)酵、接種發(fā)菌和出菇管理的各個環(huán)節(jié)都要嚴格把關,培育健壯的菌絲體和子實體,增強其抗病能力。4.施肥。噴施蛋白胨、酵母膏溶液,可使菇體肥厚、促進轉潮;噴施腐熟人糞尿,噴完后,可再用清水噴1次;噴施米醋。在平茹生長中后期,用300倍的食用米醋液進行菇面噴施,在采收前1—3天每天1次,一般可增產(chǎn)6%,且色澤更加潔白;噴施培養(yǎng)料浸出液,可延長出菇高峰期,并使子實體肥厚;噴施葡萄糖、碳酸鈣溶液,有促進菌絲生長的作用。5.水分管理。菇房要經(jīng)常保持良好通風,空氣相對濕度不宜超過95%。當自然溫度達到16℃時,在畦內(nèi)灌1次水,以后每天早、中、晚各噴1次水。噴水盡量噴向空間和地面,不要噴到子實體上。在低溫季節(jié)最好噴灑用日光曬過的溫水。6.溫度管理。菇棚溫度最好控制在10—18℃當氣溫較低時,白天延長陽光直射的時間,晚上要蓋嚴草簾。當氣溫較高時,白天蓋上草簾,晚上則揭開草簾。7.通風管理。當氣溫較高時,每天要揭開草簾通風2—3小時,低溫大風天氣少通風;早晚噴水前后加大通風,菇蕾分化期少通風,菇蕾生長期多通風。8.光照管理。菇蕾生長期要有穩(wěn)定的散射光,堅持每天早晚晾曬1—2小時,增加弱光直射,出菇期切忌強光直射。
病蟲害防治 食用菌本身對害蟲抵抗能力弱,一旦發(fā)生不易控制。應堅持預防為主、綜合防治的原則,主要從選用抗病蟲品種、物理防治、生物防治和加強栽培管理等多種途徑達到防治目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