斷龍山鄉(xiāng)因植樹保水,土呈堿性,多植馬尾松,因此樅菌喜生
樅菌是不是只長在馬尾松林下,對此研究真菌的劉祝祥說,在湘西看來是這樣,事實上它還會與冷杉共生,但湖南地區(qū)海拔較低,少有冷杉分布。
湖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院研究菌類的專家陳作紅教授認為,樅菌喜與馬尾松共生,是其生長周期中必須從其樹根部獲得必要的營養(yǎng)成分,而根系并不發(fā)達的馬尾松,亦可以通過生長在根部周圍的樅菌提供給自己必需的微量元素。
其實與馬尾松林共生的菌類有幾十種,湖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院陳作紅教授說,例如另一種常見于馬尾松林的乳牛肝菌(剝皮菌),亦為共生類型,還有常見者如馬勃。只是采吃樅菌的人多,容易出現(xiàn)在老百姓面前。
11月24日上午,同行5人在斷龍山鄉(xiāng)梅塔村,尋找樅菌時,在本村馬尾松林下亦發(fā)現(xiàn)共生的乳牛肝菌與馬勃,還有不少紅菇,路遇4位上山采樅菌的女人,皆說其他種類不可吃,很少有采集者。
對于斷龍山鄉(xiāng)而言,因馬尾松林較多,樅菌儼然已經(jīng)成為本地的一張名片。
馬尾松為松科常見栽培種,適應性強,幾乎遍及長江中下游及南中國地區(qū)。與杉科的杉木同為植樹造林的首選木材,比較而言,杉木的經(jīng)濟價值更高。
斷龍山鄉(xiāng)之所以沒有像其他林場大面積栽培杉木的原因,據(jù)本鄉(xiāng)黨委書記周大釗所言,是因為本地為堿性土壤,不適合種植茶葉與杉木,退而求其次,種植馬尾松。
斷龍山鄉(xiāng)所處古丈縣西北隅,距離縣城還有40公里,多山嶺,屬喀斯特巖溶地貌,“水都流到地下去了”,鄉(xiāng)黨委書記周大釗說,“以前山都是光禿禿的,長著很多茅草”,十年前開始推廣種植馬尾松,固土保水。
正是這一人工行為促進了樅菌在斷龍山鄉(xiāng)的分布生長,而據(jù)劉祝祥老師說,處于中年期的松樹,最有利于樅菌生長。
事實也似乎如此,樹齡在30年以上的老松樹,其下少有看到樅菌者,往往是剛成林的松樹坡,樹齡10到15年之間者,樅菌最多,這一點得到斷龍山鄉(xiāng)梅塔村上山采樅菌的村民的認同。
與下午在海子的“私密地”——牛角山搜尋樅菌的結果相比,梅塔村的樅菌數(shù)量占優(yōu),至少,我們一行人,進山不到20分鐘,海子已采得半斤樅菌。比較而言,這里的松樹更年輕,分布面積也更廣。
事實上,采樅菌,在梅塔村儼然成為秋末入冬前的慣例。24日,因下雨,上午10點,我們一行人上山找樅菌時,路上還碰到3個女人,背著背簍進山采樅菌,如果天晴,她們一般早上7點進山,圍繞村莊外圍的山包,轉一圈回來已是下午三四點。每天順利的話,每人可采五六斤。梅塔村村民,周幺兒,一月內,依靠采集樅菌已獲利近萬元。